疫情三年,是典型的黑天鵝+灰犀牛雙殺,本來醫藥行業就在醫改推動下進行結構性調整,行業巨變,研發導向與注冊改革、定價方式、支付方式都在改變以往的運行邏輯,這是灰犀牛。
灰犀牛的出現是必然的,這是漸進式的改革,不論哪一個環節快一點,哪一個環節慢一點,但大多能預判后續的發展方向。
灰犀牛大家都看得到,看多了多半也看得懂,但誰都無法預測會出現新冠病毒這只黑天鵝,肆虐三年,至今仍未消散,影響了經濟、社會,乃至國際政治格局,醫藥、醫療行業在風暴中心自然不能置身事外。
三年過后,疫情逐漸放開,疫情防控二十條外加新十條,短短一個月之內,在2022年末之際再次攪動了行業。
陽了、陽康了從娛樂化再到眾生皆苦,也就短短幾天時間。伴隨著一片“喜陽陽”,抗原、布洛芬、制氧機、血氧儀、paxlovid、蒙脫石散、人免疫球蛋白,一個個原本不被大眾所熟知的和醫療物資被瘋搶、被囤貨。
看著此情此景,作為圈的老人,不知道是悲還是痛,但悲痛之余,還是得思考未來,思考行業下一步的運行邏輯。
1、自上而下的驅動力愈加明顯
頂層設計發揮巨大的作用,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無論是疫情防控方式,還是放開方式,以及各類物資的保供方式,都是由上自下影響著一切。
各類企業表面上是圍繞著瞬間出現的市場需求暴增,其實面臨的是一個政策市,政策市不知道雪坡有多長、雪有多厚,但至少在短短時間內在政策面、社會面、市場面、輿論場改變了行業邏輯、思想觀念、評價方式和方法論,影響著后續行業的走向。
看著12月份政策,藥監快速審批審批多款抗原產品,多種感冒藥獲得最新新冠對癥治療注冊,默沙東的新冠藥物緊急上市......各省對各種抗疫產品掛網,甚至可特事特辦,暫時叫停執行過評品種達到三家及以上就暫停采購未過評品種的既定政策,對一票感冒藥臨時納入醫保目錄......
國談延期、集采暫無消息,基藥在疫情下根本顧不過來制定和完善制度,或許等一切平復了,反思過往,才有可能有效整合資源,滿足新形勢下的人民對健康及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向往。
2、行業依然在繼續結構性的調整,只不過方向變了
既然是由上自下的驅動力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么結構性調整變了嗎?答案是沒有變,這不過方向變了。
2015年以來進行創新藥物、審評審批制度改革,給行業帶來了強勁的驅動力,受此影響,創新藥收到資本和政策雙重追捧,海龜科學家+外企高管+各種融資帶來了大量的初創BIOTECH,新藥上市的速度加快,數量增多,融資上市交易一片紅火。
仿制藥這邊,則是通過一致性評價,逐漸淘汰落后產能,并通過集采,重新改變定價邏輯和銷售邏輯。再加上對中醫中藥的大力支持,創新藥、仿制藥、中成藥均出現不同的利好,這是在結構性調整中優勝劣汰、提質增效、扶持特色的邏輯。
如今,結構性調整沒變方向變了。創新藥這兩年該上市的公司也都占盡資本市場的榮光,融不到資的后續也愈加困困難,為何?風向變了,方向跟著變。
給創新藥幾年的扶持期,該給的紅利給了,沒有過不了的臨床,沒有融不到的資,在遲遲拿不出真正的創新藥面前,在遲遲不能盈利的慘狀下,投資人的耐心磨耗盡了,政策紅利也到期了,三駕馬車模式如今看上去是不是更像草臺班子?
更要命的是,疫情就是最大的大環境,能夠改變風向。
時間倒退一個月前,誰看得起那些爛大街的代表著”落后產能“的大普藥?布洛芬要不是比對乙酰氨基酚這幾個字好寫好記之外,誰又知道它的藥理藥效?抗原poct是什么不要緊,公眾根本顧不上這些,怕什么來什么搶什么囤什么......
可悲的是,短短一個月的全民總動員的亂象,卻是最好的市場教育,越基礎的藥物越是寶貴,現在還有誰惦記什么治療惡性腫瘤的小分子靶向藥、單克隆抗體、ADC?很多人不到兩個月早就忘記了當減肥藥賣斷貨的司美格魯肽。
惡性腫瘤、心血管疾病的防護和治療,都是在環境相對安定,對美好生活向往之上的邊際需求,邊際被打回到基礎狀態,基本的保障似乎才是公眾最關心的,這是非常遺憾的現實。
3、 幾家歡喜幾家愁的基本面沒變,變的是歡喜未必是真歡喜,憂愁的尚不知道應對之策
過去那些大普藥,批文多到放在文件柜里都忘記的程度,現在趕緊撿起來開動生產線24小時不停運轉,很多企業在強大井噴的需求面前,一個月拿回了之前幾個月甚至半年都拿不回來的營收和利潤。
恍惚間,做醫藥銷售的,可能自從業以來都沒有遇到這一個月受到的重視,也從來沒有體驗到這么好做的銷售,不是說在集采政策下銷售職能淡化了么?不是說行業不需要那么多銷售人員了嗎?看來風口終于對著醫藥銷售了。
然而,不是每家醫藥企業都這樣,不是每家企業都有感冒藥,也不是每家企業都有抗原和制氧機,創新藥藥企咋辦?醫藥代表天天拜訪主任、醫生能談點什么?你有布洛芬嗎?你有抗原嗎?沒有的話最好別來,真是風向轉的很快,三十年河東,還不到三十天就到河西。
不過,有緊俏貨的廠家也不是天天如此,抗原的市場陽壽也就是一個月,如今價格降到2塊錢了也求著人趕緊拿走,布洛芬們的好日子也差不多了,畢竟山東一家藥企的產能就可以滿足小半個中國的市場需求;蒙脫石散才賣斷貨不到兩天,就有人說那都是上了打印機小哥的當......
但不管是瘋狂搶購的布洛芬,還是煽起蝴蝶效應的蒙脫石散,下一個搶購的產品是什么?還能持續多久?已經吃到紅利的廠家說不清楚,沒有這些產品的廠家干瞪眼。
世道是如此的艱難,幾家歡喜幾家愁,歡喜的,不過是在需求扭曲的特殊時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看到了久違的業績飄紅;而憂愁的,則在盤算著下一步企業怎么發展?還有什么項目和產品可以帶來活下去的希望?
4、市場亟待恢復秩序和信心
發熱門診人滿為患出現醫療擠兌是無奈的,公眾瘋搶囤藥是非理性的,”落后產能“成為主流產品更是不正常的。社會需要穩定、市場需要秩序,經濟才能走向正軌,企業才能真正成為創新的主體,推動文明進步的力量。
除了新冠病毒之外,還有很多疾病亟需科學家、醫學專家、企業和政府及社會一道去攻克,還有很多重疾、罕見病,以及龐大的慢性病患者需要得到社會及醫保的統籌保障和醫療救治。社會需要恢復理性,企業應發揮應有的價值。
此外,非常時期各種言論、消息滿天飛,呼吁醫藥企業、醫藥人不要跟著亂刮風、瞎起哄。互聯網上的混亂的信息傳播時間久了,社會也會受到非常大的傷害---信息焦慮成為常態,不信任專家,不相信科學,各種人性的丑惡、短視撲面而來......不管如何,還是要做好醫藥人的本分,至少不要困在信息和炒作中不能自拔。
5、接下來,企業要思考“后疫情”時代怎么干?
首先,疫情何時結束?這個是關鍵問題。很多“信息”顯示各地疫情達峰時間,大概都在春節前后。長遠看肯定會逐漸好轉,但在具體時間上我沒那么樂觀,在2020年初,誰又會相信疫情延續至今三年時間呢?假定再來一年,企業有沒做好各項準備?個人有沒充足的余糧和精神再熬一年?雖然是極端情況的假設和推演,但各項準備還是需要做的。
其次,企業如何活下去?可能先得研究你的客戶是如何活下去的?公立醫療機構在疫情面前發揮了極大的穩定作用,醫護人員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后續的發展,不是幾個文件就可以化解各項問題的。公立醫療機構今后的出路,似乎也是大多數醫藥企業未來的出路,這一點需要高度綁定獲得方向和理念的一致性。
另外,除了醫療機構市場,企業還有什么市場可以活下去?是開辟一個全新的領域還是在從眾跟風搶占院外、線上和基層?事實上,不管是院外、線上和基層,準確的說這是終端而非市場,真正市場是需要產品和服務去滿足實現價值,而不是填補終端、轉移貨架,這點又有多少企業真正關心?
至少,可以從交易對象上考慮一下,究竟是to G是to B,還是to C,不同的對象,需求不同,提供的產品或服務不同,交付方式不同,定價方式不同,支付方式也不同。但不管是G/B/C,能為對方持續創造價值,才是你生存的基礎。
最后,我們要思考,醫藥領域究竟是一個國家給予公眾的福利還是一個真的“市場”?這個問題是所有企業都要思考的終極問題,這決定了企業能否盈利?盈利多寡。
如果是一個福利,那么企業就是一個供應商,指哪打哪,靠訂單生活,當然,訂單的利潤不可能豐厚;如果是一個真實存在的市場,那么,企業是否具有產品及服務的創新性,決定了創新對應的定價權和商業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