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振興發展重大工程實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中醫藥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高,中藥質量不斷提升,中醫藥國際影響力進一步提升,符合中醫藥特點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不斷完善。
對于如何進行中藥創新,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院長王成祥認為,中醫藥的創新要“兩條腿走路”,一是按照中醫的理論來創新藥物;二是對單味藥和有效成分進行研究與開發,這種藥物一旦創新成功,更容易加以推廣。
值得注意的是,創新藥研發面臨巨大風險。不過,采取在傳統的天然產物的基礎上開發創新藥的方式,或可實現“既要、還要”的目標。
孵化出Moderna的知名醫藥早期投資機構Flagship Pioneering目前也在該領域布局,2019年其孵化創立Montai Health公司。
利用天然分子優勢,聚焦慢病領域
盡管近些年在政策環境友好和資本帶動下,我國涌現出了不少創新藥企,但仍然面臨靶點扎堆和同質化競爭的困境。
值得注意的是,一般Biotech研發創新藥最關鍵的環節便是確定藥物的作用靶點。一般而言,藥物作用的新靶點一旦被發現,往往會成為一系列新藥發現的突破口。新的藥物靶點對于藥物研究、制藥企業至關重要,確定藥物的作用靶點也是所有的工作的起點。
然而目前在本土藥企中,做fast-follow(快速跟進)的企業偏多,真正做的First-in-class(原始創新)偏少,不少企業熱衷在PD-1/PD-L1、CD19、HER2、VEGF/VEGFR等靶點上扎堆開發。
與國外相比,我國在基礎研究、靶點發現等源頭創新方面并不具備優勢。中國Biotech公司選擇的靶點集中度較高,例如69個ADC產品中,14個為HER2靶向;154個CAR-T產品中,53個為CD19靶向。該現狀主要原因為,中國基礎醫學研究能力薄弱和資本大量介入導致Biotech企業傾向于較為成熟的靶點,同質化嚴重。
貝達藥業董事長兼CEO丁列明曾表示,做first-in-class需要大量基礎研究的支持,靶點的發現和臨床前驗證也需要許多新興的生物學技術作為支撐,目前大部分國內企業對基礎研究的投入有限,而且很難承受基礎研究的長期性和不確定性,因此國內藥企扎推追逐熱門靶點。
值得注意的是,在創新藥產業發展方面,我國同樣具備優勢。例如我國有歷史悠久的傳統醫學——中醫。中醫藥是世界傳統醫學的瑰寶,經過了數千年的臨床驗證,其在預防疾病和治療慢性病方面優勢突出。
在我國人口老齡化、慢性病發病率逐年提升的背景下,天然藥物和中藥在治療慢性病方面的優勢將使得其需求進一步提升。
此外,一般化藥是單靶點,然而中藥里的天然小分子化合物具有多靶點多功能優勢,可應用于一些發病多機制的復雜型、慢性疾病。例如,屠呦呦從青蒿中提取青蒿素,與化學合成的青蒿素(單靶點)相比,就具有多靶點的優勢。
君圣泰藥物開發理念也為,針對多致病因素、多進展通路形成的復雜疾病及其伴發的多種合并癥,通過FUSIONTXTM藥物設計理念開發多機制、多功能的新分子或新組合藥物,實現“多管齊下”的協同治療效果。
君圣泰醫藥成立于2011年,聚焦千億慢病市場,以及巨大的未滿足患者需求。其產品覆蓋代謝、消化疾病領域。君圣泰運用差異化競爭方式,產品聚焦于多個全球無藥的適應癥。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現象日趨嚴重,代謝類疾病和消化疾病患者將日趨增多,因此該領域市場空間廣闊。據CIC灼識咨詢數據,全球代謝和消化類慢病患者2020年47億例,預計到2035年病例數將達到60億例;市場規模將增長至2035年的6559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5.7%。
知名投資機構布局,跨越中醫藥國際化的3座大山
值得注意的是,孵化出Moderna的知名醫藥早期投資機構Flagship Pioneering目前也重點在該領域布局。2022年年底,Flageship向其孵化企業Montai投資5000萬美元,并任命Flagship CEO親自下場“指揮”。
Montai也采用了“天然分子給慢病做藥”的概念,旨在利用人類食物、中草藥、膳食補充劑中已被發現的天然分子,開發針對慢性疾病治療和預防的全新藥物。
2022年,諾華心衰藥物“諾欣妥”全球收入約47億美元,同比增長37%。值得注意的是,諾欣妥由已上市高血壓藥物纈沙坦和一種腦啡肽酶抑制劑sacubitril組成。
區別于聯合用藥,諾華將兩個已知分子結合成一個具有專利保護的新分子實體,通過共晶帶來的理化特性改變,進一步放大了兩個活性組分間的協同效果,可在增強心臟保護神經內分泌系統的同時,抑制RAAS系統、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等,以減少心臟衰竭。
據悉,諾欣妥是首個獲批用于治療兩種主要類型慢性心衰的藥物,并且成為了HFrEF和大多數HFpEF患者的首選治療方案。在中國,其治療HFrEF和高血壓適應癥均被納入了醫保目錄。未來隨著其適應癥在各國的推廣,銷售額有望進一步提升。
但值得注意的是,以天然分子為基礎進行創新研發并不容易。目前中醫藥傳承發展、走向國際市場面臨3座大山,即專利保護、隨機雙盲(確定有效性),以及安全性。而如何利用現代醫學闡明其作用機理、安全性、有效性等是較大挑戰。
以專利保護為例。創新藥研發過程中要有足夠的專利保護,否則可能會面臨很多仿制藥的競爭,無法走向國際市場。“值得自豪的是,我們設計的分子專利覆蓋全球主要國家”劉利平表示。
目前君圣泰擁有有效專利及申請129項(其中PCT專利14項),已獲得發明專利授權57項,授權區域覆蓋中國、美國、歐洲等主要市場。
針對有效性和安全性問題,劉利平認為,以傳統天然產物為基礎進行創新藥研發,可以平衡創新藥的“創新性”和“成藥性”。“有很多類似青蒿素一樣的天然產物,具備一定療效,如果找到這樣的天然產物便能保證一定安全性、有效性要求,因為這些傳統藥物已使用多年,獲得廣泛驗證。”
因此,君圣泰以傳統天然產物為基礎進行創新藥研發,其自主研發的創新分子由小檗堿及熊去氧膽酸形成。而小檗堿及熊去氧膽酸分別具有長久的人體藥用歷史,二者的療效及安全性、耐受性己經獲得普遍認可。
相較于鹽酸小檗堿、熊去氧膽酸或兩者的簡單聯用,創新分子(HTD1801)有非常獨特的理化特性,表現出水溶性和親脂性的雙重改善。美國FDA書面回復也顯示,基于理化特性、PK及PD的差異性,確認了HTD1801區別于鹽酸小檗堿、熊去氧膽酸或兩者的簡單聯用。
小檗堿(黃連素)是治療腹瀉的藥物,有長久臨床藥用史,研究發現其可以降血糖,降血脂等,但沒有被進一步開發的主要原因是副作用,且沒有專利保護。而君圣泰以傳統天然產物為基礎進行創新藥研發,給小檗堿找了個伙伴—熊去氧膽酸,兩者通過離子鍵結合成新的分子。
多個項目進入臨床階段,靶向未滿足的臨床需求
君圣泰以該創新分子(HTD1801)為基礎進行新藥研發,定位于全球市場,采取全球同步開發策略。目前重點開發5項臨床階段項目。
其中,針對2型糖尿病(T2DM)適應癥的在研項目,還關注伴發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人群;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中國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超過1.2億,合并NAFLD患者人數超過6000萬,然而目前沒有獲批有效治療藥物。
劉利平強調,靶向重大未滿足臨床需求至關重要。“做創新藥,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是以臨床價值為導向,要滿足臨床未滿足的需要,但該需求不是科學家自己確定的,而應該是了解醫生、患者的核心需求。”
目前君圣泰該項目完成2期臨床試驗,2023年啟動3期臨床試驗。 臨床試驗結果驗證HTD1801除有效隆低糖化血紅蛋白(HbA1c)水平,也可以降血脂、降肝脂及肝纖維化相關生物指標,實現患者綜合獲益。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在研項目,是該領域中國首個獲得FDA授予快速通道資格認定的創新藥;己在美國完成lla期臨床試驗,試驗結果達到首要終點及多個關鍵次要終點。
目前,全球超過2億人患有NASH,患病率在逐年升高。2030年,預計全球將有19億的成人患有NAFLD,其中5億將發展為NASH。
2023年將成為NASH產品開發新元年,主要布局企業包括Intercept、Madrigal和Akero。2022年9月,Intercept宣布基于3期臨床試驗結果,己向FDA遞交NDA;2022年12月,Madrigal披露NASH新藥第二個全球3期臨床硏究的積極試驗數據,公告后首日股價漲幅268%。
此外,膽汁淤積性肝病(PSC/PBC等)在研項目已在美國及加拿大完成2期臨床試驗,試驗結果達到首要終點及關鍵次要終點。PSC已成功與FDA舉行臨床2期結束后會議,該項目獲得FDA授予的孤兒藥資格認定及該領域首個快速通道資格認定。
在商業化策略方面,劉利平表示,“我們會以合作實現商業化,因為合作方已經有成熟的渠道,無論渠道資源的廣度還是深度,都非常成熟,我們可以借助于這樣的資源迅速將產品鋪向市場。目前我們已經在搭建相關的團隊并和合作方洽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