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生物醫藥行業從藥品仿制走向源頭創新,從‘跟跑’到‘并跑’乃至‘領跑’,創新研發實力穩步增強,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已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科技創新的重要新引擎。”日前,全國人大代表、復旦大學校長金力在接受上海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說。
今年全國兩會,針對創新藥審批效率、生物醫藥研發用物品通關便利化等問題,金力提出了建議。
打通創新藥械入院“最后一公里”
金力表示,我國創新藥和創新醫療器械審批速度加快,創新醫療器械綠色通道收效明顯,但創新藥審批效率仍有提升空間。另外,由于醫院自設限制、操作程序復雜等問題,打通創新藥械入院“最后一公里”仍困難重重。
對此,金力建議,首先,成立國家級藥械監管科研中心,瞄準新興技術,建立協同創新平臺,加強藥械監管科學重大問題研究;其次,加快國家藥監局藥品、醫療器械技術審評檢查區域分中心建設,提升各部門檢驗檢測能力;再其次,積極推薦創新藥進入國家醫保藥品目錄,并加速落地;最后,完善創新藥械納入商業醫療保險推薦機制,推動更多創新藥械進入商業醫保賠付目錄。
金力還關注到,大數據技術的智能應用拓寬了生物醫藥發展的可能性。不過,臨床數據資源賦能創新的機制尚未建立,衛生健康醫療數據開放分級分類標準缺失,缺乏安全有效實現數據共享和數據應用的公共平臺。
他建議,探索生物醫藥研發類大數據應用的制度創新,開展生物醫藥研發大數據應用試點工作,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數據共享和應用且安全有效的大數據公共平臺,在確保數據流動安全可控的前提下,擴大生物醫藥研發領域數據開放,實現研發數據有序流動、充分匯聚。
提升生物醫藥研發用物品通關便利化
生物醫藥研發所需進口物品種類多、迭代更新快。多種因素導致目前各地進口研發用物品“白名單”不統一,一些藥品試劑材料在普通環境下拆箱查驗會影響貨物性能和品質,這對提高通關效率、保障物流運輸時效性無疑是個難題。
對此,金力建議,以系統集成的自貿區制度創新提升生物醫藥研發用物品通關便利化。具體而言,一方面,建議海關理清現有“白名單”,形成研發用進口物品編碼,并納入進口藥品目錄,用更系統、普適的制度規范提高通關便利性;另一方面,參照AEO(經認證的經營者)制度進行試點,對生物醫藥研發企業進行分級分類管理,因“企”而異,對符合條件的認證企業予以高水平通關便利。
在國際化合作方面,金力認為,生物醫藥領域是我國存量外資比較集中、增量外資較為關注的領域,也是我國積極融入全球研發體系的重要突破口,尤其在細胞基因治療(CGT)領域,細胞治療藥物的研發生產與基因診斷和治療密切相關,但外資能否參與投資細胞治療藥物研發與生產的規定較模糊。
他呼吁,基于法律法規允許的框架下,在《自由貿易試驗區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的修訂過程中,將“人體干細胞、基因診斷與治療技術開發和應用”由禁止規定改為限制規定,出臺相應的限制性準入條件。在國際合作基礎好、監管體系完善、監管能力強的自貿試驗區進行開放試點,實現在生物醫藥領域培育國際經貿合作新的增長點。